|
在一个甲子即将过去的时刻,我对文川里依然怀有深深的热爱。回忆起1963年至1965年间,我作为东铺头小学排球队的一员,常常和队友们走到良斌小学与他们的排球队比赛。这一带,正是今天福建省漳州市文川里的所在地。文川里由两条街组成,分别是南北向的街道和东西向的街道,交汇成一个丁字形。北面与南太武路接壤,南面与厦门路相交,东面与解放路相连接,西面则与友爱路相连。 排球队的教练陈清溪和潘林松常常在路上介绍,这一带是老漳州旧社会的富人区,曾经是许多官宦名家和商贾雅士的聚集地。因此,这里有不少大厝、宅院和番仔楼。沿途,我们可以看到宽敞的院子、精致的园林和众多的庙宇。这里的巷弄纵横交错,宛如迷宫般,街道两旁散布着古老的石雕、拴马石、旗杆石和石碾等,仿佛每一块石雕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。 展开剩余79%其中,钱跃深与我同是少体校的学员,他家就住在互助路55号,至今我们依然有着常常相往的友谊。钱家院子非常大,庭院里宽敞的石埕足以摆十几桌酒席。记得在80年代,他结婚时,婚宴就在院子里举行。现在,钱跃深全家已迁至厦门,曾经繁华的大院如今已经荒废,周围也显得凌乱不堪。 文川里是漳州少数几个保存较好的历史街区之一,街区里有一座白色的番仔楼,这座楼原为“石眼科”,是我女同学石素宾的家,她家不仅富有,石素宾本人也非常漂亮。文川里沿街的豪宅大院,如钱厝、郑厝、洪厝、魏厝等,都是漳州老街坊的象征。而最著名的,莫过于143号的可园,这是一座保存至今的私家园林,建于清道光年间(1821-1850年)。可园的主人郑开禧是清朝的进士,曾任山东盐运使。可园被誉为当地的“小姐楼”,每一位游客走进园内,都会被这里的花草树木和怪石水池吸引,移步换景,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境般的世界。 六十年代,文川里民风淳朴,每个来客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,只要有熟人带路,几乎家家都可以进门,享受茶水招待。可园里的盆景和绿植特别吸引人,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看到的景象,多年后我也开始喜欢上了盆景,正是从那时起,我对这些艺术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 文川里还是漳州手工业小作坊的集中地,街区里有漳绣、珠绣、糕饼制作、碾米加工和手工线面的作坊。记得有一个国企糕饼厂,位于互助路上,每当我走近,空气中便弥漫着诱人的香气,仿佛打开了味蕾。这里的生仁糕、豆脯、莲花饼等,闻名国内外。虽然曾经在那个时代,我们只能凭票才能购买到这些美味,但直到后来,我的战友陈菊当了厂长,我才有机会参观厂区,品尝这些美食。 然而,近年来,文川里一直处于“拆与不拆、改与不改”的争议中。随着环境恶化和大量居民外迁,这座老街区面临着日渐破败的命运。2014年,挚友游东亮律师曾在市政协提出建议,希望能够对文川里进行保护,保留其原貌,打造漳州版的“三坊七巷”。然而,至今已过去近十年,文川里依旧处于“被遗忘”的状态。这样一片富有历史底蕴、充满特色的传统街区,仿佛已经被遗弃。 我认为,文川里应该高标准地保护和修复,打造成为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街区。政府可以通过高标准的复原工作,保护文川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,恢复它的昔日辉煌。这不仅是为了让后代人了解历史,也是为了让游客看到漳州的独特魅力。修复后的文川里,可以允许原住民回迁安居,这样不仅能解决“拆迁补偿”的问题,还能让街区充满活力,焕发新的生机。 文川里的楼园、厝院、庙宇等历史遗迹,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。通过修复和加建,我们可以让这些历史遗产焕发新生,成为漳州文化的亮丽名片。就像历史上所有的古迹,经过修复后,它们依旧保留着原有的神韵,成为无价的文化瑰宝。文川里不仅是漳州历史的见证,也是漳州人文化自信的象征。 尽管如今文川里四处凌乱,垃圾堆积,但在我的脑海中,文川里依然是当年我初恋时那份纯粹的记忆。它代表着我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怀念。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,我相信漳州人民一定能够迎难而上,把文川里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人文街区,让它重新焕发光彩。 发布于:天津市 |
